身心相互影響近年已成顯學,醫聖希波克拉底、花精治療創辦人巴哈及美國著名的療癒師路易斯.賀都驗證了這個觀點,其中路易斯.賀在52歲時,被診斷出罹患子宮頸癌,然而,她透過釋放童年受虐所累積的憤怒與怨恨,短短六個月,讓她體內的癌細胞消失。1980年代,她就首先強調了正面思考與情緒排毒有助於身體健康。
中醫觀點:心在志為喜,肝在志為怒、脾在志為思、肺在志為憂、腎在志為恐,以西醫觀點,心理壓力會透過交感及副交感神經,影響人體免疫系統、內分泌系統、內臟及肌肉骨骼,致使身體對疾病的抵抗力削弱,若這種反應過於強烈或維持時間過長,可能就會形成疾病。
想讓身體舒服,需先穩定心理狀態,與情緒共處不壓抑不張狂,它便不會伺機侵害我們的健康。以下整理情緒間接影響疾病的圖表,此為普遍性分析,因每人的生命歷程不同而不能一概而論,希望能幫助你從中探索病因。
精神疾病 | |
抑鬱症 | 被錯誤的自我價值觀牢牢封死;內心抑壓著罪惡感、自責、或藏著不可告人的秘密;逃避生活及逃避責任,藉此理所當然的依賴別人;極度追求完美,不接受自己的缺點 |
焦慮症 | 不相信生命的喜悅;不信任自己,不信任他人;內心充滿恐懼及緊張 |
神經衰弱 | 自我中心影響溝通;不能信任生命,常處於恐懼及緊張的狀態 |
精神錯亂 | 逃避家庭及現實,對生活感到退縮 |
精神異常 | 無法承受任何壓力,需要逃避現實;渴望逃離家庭,脫離生活;自卑及挫折感 |
頭痛 | 很多事情同時發生而無法承受;覺得自己受到傷害;突如其來的緊張及情緒混亂;自我批判,思想鑽牛角尖,使自己虛弱起來 |
失眠症 | 內心有罪惡感;不能信任生命,常處於恐懼及緊張的狀態 |
健忘症 | 對生活感到無形的恐懼,不想面對生活,逃避自己 |
厭食症 | 討厭自己,不接受自己的生命;極度恐懼的狀態 |
酗酒成癮 | 失去自我價值,排斥自己;內心有罪惡感;覺得自己不完整 |
吸毒成癮 | 失去自我價值,排斥自己;內心充滿憂慮、不安、恐懼;生命中缺乏愛,不懂愛人亦不懂愛自己 |
呼吸道疾病 | |
咳嗽 | 膽怯及神經質;感到被為難;生活在納悶及令人窒息的狀態 |
支氣管炎 | 受家庭不和、吵鬧、激怒而困擾 |
氣喘病 | 內心的情感不能釋放;無望的愛;將眼淚抑壓下來 |
感冒 | 很多事情同時發生而無法承受;不斷受到細微的傷害;相信感冒會傳染;想休息又找不到理由;內心感到疲累,想得到關心及愛 |
呼吸疾病 | 生活上被抑壓或被限制;令人窒息的愛 |
心血管疾病 | |
心臟疾病 | 長期被情緒困擾,充滿緊張、壓力;生命中缺乏喜悅及愛 |
中風 | 極端抗拒生命而自我暴虐;期望博得家人的關心和照顧 |
高血壓 | 受到長期的忿怒情緒困擾而未解決 |
低血壓 | 孩提時代缺乏關愛;滿腦子都是失敗主意,常常感到徒勞無功 |
高膽固醇 | 害怕接受生命的喜悅 |
動脈硬化 | 思想保守及僵化,拒絕正面思維;心胸狹窄,愛與人敵對 |
靜脈曲張 | 承受超越能力範圍的工作量;長期感到氣餒,處於沮喪及挫折的狀態中 |
糖尿病 | 內心抑壓著深沉的哀痛;生命中缺乏甜蜜的感覺;對生活感到失控 |
貧血 | 失去生命的熱誠,因為在生活中找不到樂趣 |
腎病 | 兩性之間的感情受到挫折、落空或感到絕望;內心充滿批判及抗拒 |
消化系統疾病 | |
打嗝 | 生活的步伐太快太急速;感到不安 |
反胃;噁心 | 對某些想法或經驗感到恐懼及排斥 |
腸胃不適 | 內心抑壓不滿,谷著一肚子氣;排斥及不接受過去;感到畏懼 |
消化不良 | 內心充滿強烈的恐懼、焦慮及擔心 |
肌肉及骨骼疾病 | |
頸痛 | 思想固執,不懂變通;拒絕以不同角度思考問題 |
肩膀痛 | 負擔沉重的包袱;責任感過重;愛親力親為,事事獨力承擔 |
上背痛 | 內心欠缺情感上的支持 |
下背痛 | 生活中欠缺財務上的支持;對金錢感到恐懼 |
皮膚疾病 | |
禿頭 | 充滿控制慾,企圖控制每件事;對生活感到恐懼及緊張 |
濕疹 | 隱藏在內心的激怒作出對抗;對人對事都過度敏感 |
皮膚炎 | 過往的不愉快依然揮之不去;情緒不穩,處於不耐煩及急躁的狀態;覺得生活受到威脅,缺乏安全感 |
婦科及泌尿科 | |
經前症候群 | 抗拒女性的生理過程;感到困惑;受到外在的壓力困擾 |
性冷感 | 不滿配偶的冷漠;認為性是不好;對性感到恐懼;抗拒生命的喜樂 |
五官疾病 | |
視力模糊 | 對人生的未來感到害怕,欠缺信心 |
聽力問題 | 拒絕聽到發生的事情;抑壓著憤怒與挫折 |
喉嚨問題 | 內心抑壓著憤怒;生活處於事事忍受的狀態,無法表達自己的感受;隱藏著情感的創傷 |
其他 | |
口吃 | 從小不容許哭泣來表達情勢;缺乏安全感;缺少表達內心的說話 |
疲勞 | 對生活感到無聊及沒有樂趣;欠缺對這世間表達愛的行動;內心充滿抗拒、敵對及煩厭的思想 |
冷漠 | 對生命感到失望,不想再有感覺;使自己感覺遲鈍,逃避恐懼 |
對照表資料來源:精神科醫生及心理分析學家 Wilhelm Reich (1897~1957)
圖片來源:Cyrus Crossan on Unsplash